14日上午,一读者打进本报热线2323456,称在市城区开发区北固乡向山村1组有一个熬制潲水油的简陋作坊,熬制的潲水油渣料堆放在路边一个100来平方米的池子中,恶臭难闻,天气一热,绿头苍蝇多得起“绞绞”。当地居民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对这个作坊进行清理,并限期搬离居民区。接到电话后,记者立即来到指定地点暗访,果然发现这里有一个潲水油熬制作坊。 现场 恶臭令人呕吐 上午10时,记者驱车来到向康小区,沿着左边公路一路前行100米左右,然后右转,来到小区背后。 这里有一条便道,铺的是碎石,只能容一辆车通过。由于路面泥泞,记者弃车步行。越往前走,一股让人恶心的臭味就越浓。 前行大约50米,一块潲水油废料堆成的“渣田”赫然入目,恶臭就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。“渣田”大约100多平方米,两只斑鸠旁若无人地在里面觅食,“渣田”的北边和西边紧临人行道,南边的尽头,则是熬制潲水油的简陋作坊。 当时这个作坊里没有人,记者看到里面非常简陋:作坊10平方米左右,四周透风没有围栏,中间两口大锅,锅里堆满潲水。作坊里有一辆油迹斑斑的“火三轮”,“火三轮”上装着两个油桶。作坊的另一端,则密密麻麻堆放着40余个油桶。 这间作坊外,有栋小楼,显然,这里是熬制工人暂时的栖身之地。底楼的门洞大开,但里面没人,一只猫儿仓皇逃走。房间里有简陋的睡铺,有一个摩托车头盔,屋子中间有一张桌子,桌子上摆着一把雪亮的菜刀。 村民 向山村臭了6年 王坯六是向山村1组村民,他家的住房距离这个作坊不足50米,长期深受其害。 “我在河南当兵5年,当兵之前,这作坊已经生产1年多了,今年我退伍了,这个作坊还在,在这里已经臭了6年了。”王坯六告诉记者。 王坯六的儿子才11个月,作坊每天出渣的时候,小儿子就被臭得直哭,家人把所有的门窗都关了起来,但还是无济于事。为此,王家人多次找村委会,要求将这个作坊撵走,但村委会的人协调了几次却仍是不了了之。 由于担心作坊老板对反对他的人动武,王家人不敢硬来,多次劝老板搬离,但老板总是以“好好好,我们要搬”的借口应付,这一“好”下去,就是6年之久。 据了解,去年创卫期间,村上的干部用塑料围栏将这堆散发恶臭的废料围了起来,现在围栏已经损毁,废料全部裸露了出来。“落雨天废水排到路上,不但臭,而且滑;晴天更恼火,恶臭无比,绿头苍蝇一绞一绞的,胃子浅的人会当场呕吐。”一女士告诉记者。 向山村之臭,殃及不夜城。作坊的北面,一墙之隔就是现代不夜城。据了解,因为作坊是晚上熬制潲水油,而不夜城的生意也正好是晚上,所以臭气熏走了不少客人。不夜城老板多次找作坊老板协商,但都没有结果。 跟踪 1年找到作坊 记者现场暗访时,报料人陈大爷也悄悄来到现场。这次发现这个潲水油作坊,陈大爷功不可没。 据了解,这个作坊的老板姓胡,在遂宁、大英等地均有熬制作坊。 这个作坊是怎么发现的呢?说来有趣。去年5月,两拨人为了争夺潲水油的“势力范围”,在王府家宴门口打了起来,当时陈大爷正好在现场。他通过了解得知,市城区的潲水油都由这两拨人收集,其中一名老板姓胡,另一名姓刘。由于两人打架属于治安事件,于是被送到了介福路派出所处理。派出所通过调查得知,这两拨人为了争夺市城区的潲水油,曾经在市中心医院门口等地动武。 陈大爷了解到这些情况后,花时间蹲守在王府家宴门口、顺南街地沟处以及公园口北京华联地沟处,欲跟踪了解作坊情况,但由于年迈体弱,每次都跟丢了。 最近,陈大爷买了一辆电三轮,行动就快捷多了,最终了解到向山村1组和工业园区桐子垭社区5组有潲水油熬制作坊,并打电话告诉了记者。 熬制 已经改成夜班作业 居民陈大爷告诉记者:“每次我们问老板,你这油送到哪儿去,他都说不要我们管 。” “由于电视上近段时间炒地沟油炒得凶,这里由原来的.熬制潲水油转为了晚上熬制。以前.熬的时候我们出去打工去了,闻不到,现在他们熬的时候我们正好在睡觉,一股风吹过来,臭气难闻,简直睡不着,你说这日子怎么过嘛!” 这作坊是否有合法手续?相关部门如何处理?本报将继续关注。 (本报记者)
使用道具 举报
使用道具
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
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四川论坛
GMT+8, 2024-11-24 22:26 , Processed in 0.047484 second(s), 9 queries , File On.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