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近日,肆虐互联网的“熊猫烧香”病毒开始出现大量变种,又化身“金猪”,危害指数再度升级,被感染的电脑中不但“熊猫”成群,而且“金猪”满圈。反病毒专家表示,按照目前病毒及变种的破坏程度,威胁将延续至春节。按感染电脑的数量来看,“熊猫烧香”病毒已成为2006年度的“毒王”。& H6 x! ?! y+ e% u: y! y
一段时间以来,“电脑病毒”成为一个高频词。提心吊胆之余,人们不禁要问:是谁制造了这些病毒?又为什么要加以传播?我们的电脑安全该如何保障?或许,“熊猫烧香”的案例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。
8 t2 U% B" v) G5 K9 z, Y 病毒现身 危害严重 f M# B4 m$ v! Y! [0 Q, o
全国通缉“熊猫烧香”' V# n6 w' ^1 b& [
这些天找史瑀很难,两个多月以来,这位瑞星公司的反病毒工程师忙得像陀螺一样团团转。他表示,目前公司每天接到的求助申请仍有好几百次,而再早些天,每天达上千次。
* G0 j2 t: t' k 史瑀第一次见到“熊猫烧香”,是2006年11月,在专门诱捕病毒的服务器上,他和同事们发现了一种新病毒:感染后的电脑出现瘫痪,屏幕上出现一排排熊猫图案,熊猫们手持三炷香,合十作揖。# W6 \, ] B3 f+ ^1 S
病毒被称作“尼姆亚”,当时还不是特别厉害。但一个多月后,感染的高峰到来。病毒出现了百余个变种、400多个不同样本,数以千计的企业受到侵害,数以百万计的个人用户“中招”,有的单位和网吧数百台电脑同时中毒。一些著名网站的网页上潜藏的病毒,随着用户的点击迅速扩散……/ P5 u5 A& {7 `) {+ o2 e
一时间,电脑用户谈“熊猫”色变。深受其害的网民发帖“通缉”病毒制造者,更有网民声称“开出10万美元悬赏捉拿”。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出警报,在全国范围内通缉“熊猫烧香”。
4 I9 i8 m4 `/ l; e* x$ B 手段“创新”“熊猫”难退 V, l+ A! J' L, w" X
病毒肆虐暴露安全隐患8 h9 M* f9 |( j8 ~ J) }( N
凑巧的是,“熊猫烧香”出现感染高峰时,正赶上海底光缆中断,国外反病毒软件难以及时升级。国内反病毒企业担当起“灭毒”重任,纷纷向用户提供免费的杀毒软件。0 t8 p( q- s1 W1 L
“熊猫烧香”何以能如此肆虐?
6 T7 t: J3 J& N8 ~* t8 J6 ? 工程师们认为,病毒并不拥有最厉害的技术,却拥有最成熟的传播手段。从技术上讲,“熊猫烧香”并无绝招,它只是将各种成熟的病毒技术综合起来,发挥“集成优势”,专找综合防范能力差的反病毒软件下手。
( q4 B; u) A) I4 R' E 不过,和以往的病毒不同,“熊猫烧香”的传播手段有所“创新”,它在整合了所有可利用的传播漏洞之外,还可以通过网站传播。借助局域网“星火燎原”,借助门户网站“天女散花”,借助U盘“死灰复燃”。史瑀分析认为,“熊猫烧香”的3种主要传播方式,成为病毒难退的主要原因。2 y0 _/ E; ?3 B( ?1 C2 u) z% S# p7 [% k
分析损失情况,工程师们指出,那些及时修补软件漏洞、更新反病毒软件、电脑安全设置较完备的用户,几乎无人受到“熊猫烧香”的侵扰。反之,经常使用盗版软件、上网习惯不好、防范意识不强的人,往往成为“易感人群”。6 N! p1 h! p" P6 w
经常使用盗版软件何以会容易感染病毒?专家告诉记者,正版软件发现安全漏洞之后,会向所有用户发送“补丁”程序。及时打上“补丁”,用户受病毒感染的机会将小很多。但现在的微软“视窗”等软件为防止盗版,在每次发送“补丁”程序时,要求验证软件的合法性。那些使用盗版软件的人,自然就无法修补漏洞。千疮百孔的系统长期“裸露”在网络中,成为病毒最爱的温床。6 E6 D; K- r- Q
业内专家认为,我国大部分网民缺乏最基本的网络安全防范知识,也缺少良好的上网习惯。安全意识的薄弱,给病毒大面积传播带来可乘之机。同时,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普及,病毒造成的损害也将越来越严重。' k. C. H7 `. r$ q Q
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; u1 j! T" d3 Q
“熊猫”带来的思考还在继续9 x- F1 Y* W# \* E( E4 D4 `
在研究病毒样本的过程中,工程师们吃惊地找到了“WHBoy”的字样。这个“武汉男孩”曾在2004年现身,并编写了有名的“武汉男生”木马。现在他重出江湖,究竟想干什么呢?
, V( s9 y' S5 n: x: r/ ? 一群软件高手自发地在论坛上组织起来,贴出一份份详细的病毒分析报告。然而令人“恐怖”的是,病毒作者似乎对这些高手的动向了如指掌。每过一段时间,他就会在病毒新变种中留言,感谢这些高手关注他制造的病毒。" X4 I4 `0 Y5 x$ n0 p
刚开始,大家都觉得“熊猫烧香”可能只是作者炫耀技术的作品。不过,经过分析,专家们普遍认为,“熊猫烧香”带有强烈的商业目的,史瑀表示,“用户感染病毒后,会从后台点击黑客指定的网站,部分变种会偷偷地在后台下载网络游戏盗号木马,病毒作者可通过销售盗取的网游账号牟利。”
( R" z/ r; F, s5 g8 Q 采访中,反病毒专家表示,伴随着各大杀毒厂商对“熊猫烧香”病毒的集中绞杀,该病毒正在不断“繁衍”新的变种,密谋更加隐蔽的传播方式。$ U: J( Z/ f' h) s
工程师刘刚无奈地告诉记者,“武汉男孩”精通网络技术和入侵技术。到目前为止,还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,也没人知道“熊猫烧香”是否真的跟他有关。工程师们从病毒体中搜寻整理了病毒网站的地址,通过这些地址可以为搜寻病毒作者提供线索。目前,这些线索已被提交给公安部门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,希望能尽快找到“元凶”。
, Y; @& ^+ v; c% r2 O2 f; r “熊猫”尚未退去,它带来的思考也在继续。在反病毒论坛上,一位网友感慨地说:“以后还会有多少新的病毒会借鉴‘熊猫’的经验呢?”( ^+ v$ l4 m4 e+ J: d
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,恐怕不仅是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。v |
|